教研平台
杨一平:与室友一同成长(互动教学)

来源:新闻资讯 时间:2013-10-13 点击量:



入学之初,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其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来自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与自我定位。由此而引发的心理失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不仅会影响入学适应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会为其后一阶段的发展埋下隐患。然而,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种困扰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无法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加以解决。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笔者为进校一月左右的大学新生设计了一次题为“我的室友”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通过对所在寝室其他成员的主要特征逐个进行写实性描述的方式考评观察者本人的人际认知能力。具体要求:此项活动的参加者应在多角度观察每一位室友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详尽的书面观察报告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该报告可以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完成。


同学们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态度认真和比较认真的达到90%以上。大部分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这种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换视角 全面认识他人


较为顺利的成长经历与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常常会导致大一新生对他人的求全责备。当一个人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时,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别人的缺点;随着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增大,同学间的交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在此次活动中,当同学们按照有关要求对室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之后,对他人的认识便开始发生变化:“那时,我给小A下的定义:狂、傲、极难相处,为世上的‘稀有动物’……当我变换观察角度之后,才发现小A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积极参加劳动,每次寝室搞卫生他都很卖力;小A非常关心朋友;他的生活也较简朴……当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时,你将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这件事发生之后,我才发现Y君原来有这么可爱的一面,也感叹外表冷漠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心肠冷漠的人。”还有同学在观察报告的“后记”中写到:“对室友的零散印象汇集起来,组成了一个个的‘人’”,许多人欣喜地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2)以人为镜 认识自己


在大学这个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许多学生面临从“杰出人物”到“平头百姓”的角色转换,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时期的他们常常会为“我是谁”而感到困惑不已,并急切地盼望着能在新环境中为自己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这次活动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认识自己的难得的机会。有许多同学在观察报告中谈到了这方面的收获:“自从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就成天盯着我们寝室那三个家伙,试图为完成观察报告多找点材料。……看着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也犯过这种错误,看到B君的自我为中心时想到自己有时候也不顾别人的感受……”“看到W君抱着史驽比睡在床上,才明白我们用来保护自己的硬壳也把人心的天真一并盖住……”“拿自己与她们比较的同时,我既发现了自己原本认为不是优点的优点,比如责任心比较强,比较勤快,讲卫生等;也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如缺少勇气与毅力,怕吃苦等。”“与C君相比,我最大的弱点就是对生活缺乏热情……”“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曾说过:‘一个人想要了解自己,如同想不转身就看到身后的东西一样难。’我突然想到,若这种比喻十分恰当的话,那么认识自己也不会比登天还难——想不转身就看到身后的东西,找一块镜子放在眼前不就成了?通过对本寝室弟兄们的观察和了解,同样能帮助我勾画出自己个性的草图。”


3) 见贤思齐 完善自我



正是由于人类的经验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传递,所以“替代学习”便成为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由分化走向再度统一的重要成长关头,对室友的观察与分析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借鉴对象,为其自我形象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没有W君的宽容豁达,也没有S君那样直爽,更缺少F君火一般的热情;但我想希望总是有的,自己既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能改变它。尽管我目前还没有做到,但我希望完善自己,而且我坚信自己可以做到。”“与她在一起,我想我该学的就是她待人处事的方法以及敏锐的眼光,这对我今后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她很能理解别人,比我成熟多了。在无意中,她总会给我帮助,事虽小,但影响深刻。让我明白如何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通过对以上几位同学的观察,我觉得我的‘理想自我’变得越来越清晰了,我的‘现实自我’也在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发展了。”“通过观察他,我懂得了有时候不应太注重个人的得失,……后来我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主动为别人做一些什么……”


4) 求同存异 和谐相处


通过观察自己的室友,许多同学对人类的多样性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对“成熟”的含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同学认识到,“‘成熟’并非善于奉承与迎合,而是变得会理解、宽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懂得如何欣赏别人。”与上述认识相伴而来的则是对个人原有交往方式的反思与改进。“再回想一下我以前的为人,竟觉得自己有点可恶,什么小事都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一点亏,疑心太重,总怀疑别人……我觉得自己有那么多毛病,反而去挑别人的毛病,真是没资格。自此以后,我想开了,做人就得洒脱一点,度量大一点。至截稿为止,我已和我的室友‘情同手足’了。”“……渐渐地,我开始忽略那些我看不惯的东西(看不惯的并不一定是不好的),试着与她们靠近。……其实,我的室友有很多优点,只是我当初没有发觉而已。因为那时我总是拿她们与我以前的好友相比,这样只会将自己与人沟通的桥梁砍断,只会使自己越来越孤僻。如今我们的寝室越来越温馨,我们几个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当我得知小A和小C也写‘我的室友’时,突然感到有点紧张,别人眼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的室友’告诉我,在我挑剔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挑剔我,那么,我就应该先规范一下自己的言谈举止。”


不难看出,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已成为真正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是充当了一个“活动发起人”的角色。尽管我们并没有对大学生在活动开展前后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测量,但从学生所得到的收获可以看出,“提高人际认知能力,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教学目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笔者以为,这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之所以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条件的具备:


1)学习目标的针对性


笔者在大学新生遭遇人际问题困扰之时提出“增强人际认知能力”的目标,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需要,正是这种学习目标与个人成长需要之间的一致性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在此次活动中,笔者将大学生之间接触频率最高、相互影响最大的交往场所——寝室选择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不仅在操作层面上为学习者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室友进行多角度观察”、“对个体主要特征进行写实性描述”等具体方法的指导,同时还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增设了一些富有弹性的支持性措施(如出于保密的考虑,允许同学们在观察报告中使用代号而不用被观察对象的真实姓名,该报告可在两至三个月内完成等),从而使活动直接进入到学生的经验系统之中。这便使得他们能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活动的顺利完成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活动模式的开放性


本次活动的学习目标虽然定位于“提高人际认知能力”,但辅导者既未对每个参与者应当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为活动参与者提供任何标准答案;不仅活动场所已从教室拓展至真实的大学生活之中,而且活动进度的安排也由参与者自己掌握,这便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从学生们的观察报告可以看出,由于每个人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个人从活动中所得到的成长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恰好满足了大学生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


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当初的确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这项活动的,但是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开始较为全面地认识他人时,真正的自我教育便开始启动。从入学适应的微观视角乃至大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无疑要比人际认知能力的提高更有意义,这也是这次实践教学最大的收获之所在。


(作者系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副教授)




  • 学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 -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入口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