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坛”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见运用的报道,如我国医学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运用“课堂论坛”方式进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课程的教学。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引入“课堂论坛”方法,以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对此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希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推广。
一、“课堂论坛”是教学互动的有效形式
所谓论坛就是主题研讨会议,是各个学科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的经典、规范的形式,也是社会各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探讨和解决各自问题的重要形式,在网络的世界里,网民们也通过各种网上论坛来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毋庸赘言,论坛对促进论坛参与者思想的碰撞、认识的深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举办“课堂论坛”,是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借助论坛形式引导学生聚焦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重要问题,并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学生为了在论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必须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并紧扣主题,厘清思路,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师生与生生之间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互动无疑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并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学重点,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其二,为学生提供思想交锋与碰撞的平台。“课堂论坛”使学生有机会在论坛的平台上围绕主题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对教师讲课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在学生陈述观点、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交流。参与论坛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论坛论辩的过程也是批判和质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深化对论坛主题的思考,通过论辩,学生会进一步明辨是非,澄清价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认同。在论坛的实践中,学生对两次论坛的主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道?”都有非常深入地分析,同时,对职业道德和婚恋道德的道德原则进行了一定抽象,促进了他们对职业道德和婚恋道德的行为应该如何问题的思考,许多同学表示,讨论对他们今后践行职业道德和婚恋道德具有指导意义。其三,“课堂论坛”是学生相互学习的平台。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与主体最接近的榜样对主体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最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往往也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因为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具平等性、真实性、平凡性和可接近性,同龄人中的更具思想性和价值引导性的观点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且更具有学习、效仿的信心,概而言之,“课堂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同龄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启迪与教益。其四,“课堂论坛”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与教学也同样承载这一责任。
二、“课堂论坛”主题的选择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课堂论坛”的主题分别确定为道德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和家庭婚恋道德两个问题,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其一,论题的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严密的。“课堂论坛”的主题一定是课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促进学生深化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理解。职业道德与婚恋家庭道德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与婚恋家庭道德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甚至在大学学习期间都会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道德实践意义。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道德价值的多元化和社会道德重建的任务远未完成,学生在职业道德、婚恋家庭道德问题上存在诸多困惑,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其二,有关“课堂论坛”主题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在前期的课程教学中从学理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过讲授,教师的前期教学已经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好了铺垫。《基础》课中关于道德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主要讲授道德的基本原理性内容,第五章主要讲授社会公德,相对于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建立在基本道德原则上的公共道德行为准则,学生通过对第四、第五章内容的学习,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的行为是道德的,应该怎样进行道德选择等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和一定道德理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讨论中可以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方法,遵循一定的理论范式和价值准则,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思考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有利于他们得出职业道德和婚恋家庭到底应该为何的结论。其三,“课堂论坛”的主题应选择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论坛上的思想交锋,在论辩中辨析自己的思想观点,得出结论。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聚族而居的家族血缘关系逐渐解体,中国传统孝道的维系面临巨大困扰,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的孝道已经过时了,有人甚至明确表示,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时就付与孩子赡养父母的义务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也有人认为无论社会如何改变,孝道不能变。这些多元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围绕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学生也通过争论逐渐明晰了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孝道是应该继承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赋予传统孝道以新的内容。推而广之,学生也认识到,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应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道德,并在社会变迁和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社会道德的重建,而他们这一代人则对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堂论坛”的议程设计旨在动员全体学生的参与
“课堂论坛”的主旨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课堂论坛”的议程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参与,笔者设计的程序是首先由教师发布课堂论坛的主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参加论坛的论文。论坛的程序设计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所有学生都要提交参加论坛的论文,学生评委团在提交的论文中遴选优秀论文在论坛上发言。这样的设计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间,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围绕论坛的主题进行了思考、并具有了初步观点。当正式论坛举办时,所有学生都会更加关注论坛的发言与讨论,在这样交互影响的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都会更加全面也更具深度。事实上学生参与论坛的积极性非常高,绝大多数同学争抢大会发言的机会,论文未能入选大会发言的同学也都积极举手发言,尤其是自由评论的环节,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发言时思路明晰、反映敏锐。
正式“课堂论坛”设计和组织完全交给学生负责。论坛的形式严格遵循学术论坛的规范。教师上课后首先将课堂交给论坛主持人,论坛结束后论坛主持人将课堂交给教师,由教师对论坛进行总结与评价。论坛由学生担任主持人、论坛既定了发言的同学和评论的同学,听众可以即席提问,发言和提问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定。论坛鼓励不同观点进行交锋、论辩。论坛结束后,由学生评委为每一位学生在论坛中的表现评分,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论坛的组织和设计合理规范,许多细节的处理甚至比正式的学术论坛更细致周密,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圆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了学术论坛的形式及参与的方式与方法。
(作者系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