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鄢楚)11月7日晚,沉浸式思政课《星河灯塔——伟大的科学家精神》第七课在东九教学楼开讲。本次课程以“集智攻关无不成——通过载人航天精神解读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由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思政课教师熊文娴、杨冰共同主讲。课程从“古往华夏之宇宙级浪漫”“今看中国人手可摘星辰”“着眼未来如何继续成功”三个部分为同学们深入解读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科学家精神。
课程前两部分“古往华夏之宇宙级浪漫”“今看中国人手可摘星辰”由杨冰老师主讲。首先,杨老师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畅想的悠久历史,从屈原《天问》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到李白《夜宿山寺》中的“手可摘星辰”,再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生动地描绘了华夏祖先对星空的无限畅想及其对理解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尝试。而我国以“神舟”“天问”“嫦娥”等命名发射的一系列火箭、载人飞船、探测器等,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随后,杨老师以探月工程三期规划成功实现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绕”“落”“回”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历时18年从地外月球上取回了月壤样本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献华院士才能够带领团队对返回的月壤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为深化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奠定坚实基础,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课程第三部分“着眼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由熊文娴老师主讲。熊老师从科学研究的主体、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特征、大数据范式对科学研究的要求、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效率以及全球视野下的科学研究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发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熊老师以迈克尔·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一书的一段话为导入,指出科学家的使命必须在由众多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中通过一致努力而实现。熊老师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世界范围内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产业科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种。在这三种模式主导下,当代科学研究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而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公众等多个部门、众多参与者共同塑造的活动,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科学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数据研究范式逐步凸显,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基础研究的突破口往往出现在交叉领域,依靠单个学科和个体做出科学创新将更加困难,科学家之间、科研机构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取长补短、集智攻关,才能取得重大问题研究的突破和进展。这也充分印证了科学家精神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钱学森曾说过:“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载人航天工作“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每次托举起英雄飞天的背后是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立足时代背景,现代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只有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地汇聚智慧、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因此,只有坚持实践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取得伟大成就。
课程最后,熊文娴、杨冰两位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秉持科学家的精神,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到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从而实现更大的目标、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希望同学们一同秉承科学家的精神,向着科学的星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