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莫问收获,但行耕耘——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7级院友黄陈晨

来源: 时间:2022-12-01 点击量:

撰稿:陈烨、黄琳


【人物简介】



       黄陈晨,女,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现就职于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任中央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讲师,现为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外事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外减贫援助史。

       自毕业后担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以来,黄陈晨积极投入学术研究,已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撰写的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青团中央国际部举办的青年外事交流活动。


时光静好勤研习,学成犹忆梧桐影


       黄陈晨本硕均就读于武汉的高校,在成为一名Huster前她已多次来过华中大校园,但是当她真正地成为了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的学生之后,对于华中大的印象和感情则发生了许多不一样的变化。

       在她心里,华中大校园是一个漂亮、安静且学风浓郁的美好世界。简约有序的建筑在一排排法国梧桐的映衬下显得校园格外美丽。美丽的校园使她从不贪恋外面的世界,每当学习感到疲倦时,在校园内散散步,就能够舒缓和愉悦心情,继续专注于学业;她认为这所校园总是能带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自己在华中大求学的三年,正是内心最安静的三年,好像一踏入校园后内心就会自动回归宁静,无论校园外多么纷乱嘈杂,这里都能够提供一片学习的净土。最重要的是,华中大是一所学风十分浓郁的校园,无论是永远爆满的图书馆,还是深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仿佛都在传递着“学在华中大”的魅力。在这样一所静谧优美的大学里,黄陈晨度过了一段充实、愉悦的求学时光,哪怕已经毕业了两年多,但当她在别处偶遇梧桐树时,也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这段静好的岁月。


饮其流者怀其源,千声赞语颂师恩



       毋庸置疑,谈到华中大,最令黄陈晨学姐怀念的正是她的恩师杨金华老师。

       相遇即为缘分。在华中大博士研究生复试的考场上,是黄陈晨与导师杨金华的第一次相遇,杨老师在考场上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而两人的师生情也正是始于此。老师告诉她,只要用心努力,基础差一点没有关系,可以慢慢补齐短板,打牢基础。这些话也成为了黄陈晨在华中大读博三年的座右铭:笃志好学,勤能补拙。

       成为杨金华老师的学生的这三年,黄陈晨收获很多。她仍记得开学后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老师亲切无私地分享了许多心得,他把自己读博时是如何查阅资料、如何收集文献、如何撰写第一篇学术论文、如何修改完善论文等经验一一传授于她,杨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教给她最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日的她来说依然获益匪浅;黄陈晨坦言道,在跟着杨老师读博的这三年里,她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马理论学科基本功的重要性,这三年间她坚持阅读,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金华老师是一个“细节控”,尤其是对于论文细节,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她调整论文的框架结构,指导她修改和完善论文,从一段一段的打磨,到一句一句的打磨,最后再到一个词一个词的打磨,经过了反复修改,一篇优秀的论文才得以诞生。黄陈晨最佩服的就是老师在对待学术时谦逊、严谨的态度,正是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此外,杨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从不为学生规划具体的研究内容,而是作为“掌舵人”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帮助甄别选题以及进行可行性分析,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

       工作之后,黄陈晨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第一年带硕士的她又想起了当初杨老师对她的悉心教导,把她自身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她的学生,薪火相传。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觉得当老师是一种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毕业之后,她仍然跟导师保持着联系,在写文章有困惑时,工作上有调整时,经历人生大事时,都会第一时间和导师分享,非常珍惜与导师的师生情谊。


执着生长不畏难,厚积薄发始得金



       享受孤独,步步成长。人们常说读博伴随的是无尽的焦虑、失眠、恐慌,这并不假,但这些消极情绪并不应该是大家学习生活的全部,她非常感谢在华中大读博士的这三年,因为在本科和硕士的求学时光实际上还是群居生活,而来了华中大之后,自己拥有了很多独处的机会。孤独其实就像一束微光,在独处中她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去自我调节压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我规划,她开始井然有序地规划好自己的研究计划、论文写作进度、毕业期限,这也使得三年求学时光格外充实。

       一条小路更是记载了她的步步成长。那是往返于宿舍和图书馆之间的这段路程,在这段路上她每日复盘自己一天的学习内容,思考第二天的学习计划。那种学习了一整天后的充实、论文写作进行不下去时的苦恼,还有希望论文能够发表、自己能够顺利毕业的憧憬都夹杂在这段不长不短、却走了三年的路上,好像这条小路见证了她的成长,陪伴着她从马理论学科的初学者,到初探学术写作、再到爱上科研的一步步成长与蜕变。时至今日她依然怀念每晚踏着月光走在那段梧桐小路上的自己。

       努力终会成就契机。读博这三年,黄陈晨刻苦培养自己独立写作和独立投稿的能力,她认为,作为学者,有时候科研能力和科研态度,可能比科研成果本身更加的重要,我们要勤练笔头,积极与老师沟通想法并吸纳建议,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取得进步。对于她如今能够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职,实际上与她的一篇文章有一定联系,那是她在校期间,杨老师以其高度的学术敏锐度洞察到当时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出现的“精日”现象,导师鼓励她从学术的角度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分析“精日”现象存在的本质,最后形成了《“精日”现象透视》一文,而这篇文章得到了一些主流期刊、还有媒体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共青团中央,这篇文章也为她后来入职现在的单位埋下了伏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她潜心耕耘学术、创造学术成果时,从未思考过这些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利益,但正是这样纯粹的努力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乐学好思善动笔,且悟且进勇创新



       博士这段学术生涯,黄陈晨也并非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在面对是否读博的岔路口,也曾有过犹豫和迟疑。她坦言,那时的自己对读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是觉得自己喜欢完成科研写作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并不排斥做一个学术上的苦行僧。凭借着自己的一份“无知无畏”的勇气和硕导的鼓励,伴随着对学术的热爱,她选择了考博这条路,并成功地被华中大录取。

       在这段考博经历中,黄陈晨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作为一个过来人,她认为大家在读博前首先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一方面要预判到获取这个学位并不轻松,会面临相较于硕士阶段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更大的心理压力,毕业时也同样会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在选择读博之前要做好权衡;另一方面希望大家最好能带着对学术的热爱与坚持选择读博,这样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其次,她非常建议有志于读博的学弟学妹们尽早尝试独立地选题、写作、修改和投稿,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再者就是要多动笔,因为看起来很完美的构思,和最后动笔后呈现的成果完全是两回事,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及时查漏补缺,久而久之,就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最后,要尽早明确目标院校和目标导师,并提前做好功课;在考博之前要提前联系导师,表达读博的意愿和研究规划,这样老师们才好甄别学生的规划是否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契合。

       读博以来,黄陈晨的学术研究也经历了几次转型,从偏向实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到理论性更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再到如今的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方向,每一次转型都推动她步上新的台阶。在刚进入华中大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她广泛阅读,勤于练笔,夯实理论基础;在入职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之后,她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契合单位作为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的定位,发挥本科时期扎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成功向青年外事工作和国内外青年运动比较这个新领域转型,达到了1+1>2的效果。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灵活的转化,黄陈晨在学术、事业上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初入华中大之时,她怀着懵懂的赤子之心求学问道;五载之后,她怀揣着对马学科的热爱将真理之火传递。华中大是她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转折点,她会带着华中大“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精神,铭记学术初心,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乐鱼体育全站app网页版 -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入口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